作者:张京鱼著
页数:231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725468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观察到动结复合词与其“把”字句和重动句的共现性分布,并据此提出了动结式是整体构式“致使”形式。动结式复合事件原本被认为涉及“复杂”题元关系,而在整体构式观下被还原成了简单的施事/致事与役事题元关系。如此,语义突显层级模式增添了构式致使语义突显层级假设:由于与句法相关的“致使”在“把”字句里比在SVO句里更突显,因此对“把”字句动结式的二语习得要易于SVO句动结式的。操英语的留学生和操维吾尔语的大学生对动结式的二语习得证明了语义突显层级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动结式习得难度和顺序能给出精准预测和合理解释。
作者简介
张京鱼,1963年生,陕西渭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教育BU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中美富布赖特学者。专著The Semantic Salience Hierarchy Model:L2 Acquisition of Psych Predicates获2009年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语义突显层级模式与致使结构的二语习得》获2015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Animacy Hierarchy Effects on the L2 Acquisition of Attributive Psych Adjectives获2018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目录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理论框架
第四节 研究预览
第五节 本书的组织安排
第一部分 语言本体和理论研究
第二章 致使结构与语义突显层级模式的建构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致使结构
第三节 轻动词理论与致使结构
第四节 最简方案和分布形态联姻下的致使结构
第五节 语义突显层级模式基本内容
第六节 语义突显层级模式的实证支持
第七节 语义突显层级模式意义和适用范围
第三章 英汉动结式之参数差异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snyder的复合参数TCP
第三节 英汉动结式的差异
第四节 词汇化参数与句法解析性参数之解释
第五节 熊仲儒之功能范畴假设解释
第六节 林吉米之事件结构理论解释
第七节 张荣兴之事件结构分析
第八节 威廉姆斯之无论元理论解释
一 统一投射属性
二 汉语动结武与DOR
第九节 动结复合词“走累”之语料库分析
第十节 结论
第四章 维吾尔语和汉语动结式对比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维吾尔语使役化结构
一 维吾尔语形态使役形式
二 维吾尔语句法使役形式
三 维吾尔语词汇使役形式
四 维吾尔语使役化结构小结
第三节 维吾尔语的结果构式
一 施事主语结果构式
二 致事主语结果构式
三 维吾尔语主语和宾语的选择性问题
四 维吾尔语致使结构与结果构式
第四节 维吾尔语的复合参数设定值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动结式“致使”事件语义观与语义突显层级模式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动结式“把”字句和重动句的“致使”一统论
第三节 动结式的主语和宾语有生性组合的认知层级
第四节 动结式简单致事/役事题元关系
第五节 构式“致使”语义突显层级
第六节 结论
第二部分 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章 操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动结式的二语习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美国留学生对汉语致使结构的二语习得
第三节 汉语动结式习得中句法与和题元结构重构的不对称性
第四节 语义突显层级模式对汉语动结式二语习得的解释
第五节 实证研究
一 受试实验结果
二 实验工具
三 实验步骤
第六节 结果
一 整体结果
二 C类主语和宾语可让渡领属关系
三 D类句子的动词个体结果
四 致事的有生性差异
五 H类隐性重动句的致事性
第七节 讨论
第八节 结论和对教学的启示
第七章 英语结果构式的二语习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语义突显层级模式与英语结果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
第三节 实验
一 受试
二 实验工具
三 实验步骤
第四节 结果
一 假设1结果
二 假设2结果
三 假设3结果
四 假设4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与对教学的启示
第八章 维吾尔族大学生对动结式的二语习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受试
第三节 实验工具
第四节 实验步骤
第五节 数据分析
第六节 实验结果
一 总体结果
二 假设1的结果
三 假设2的结果
四 假设3的结果
五 假设4的结果
第七节 结论
第九章 二语习得结果与语义突显层级模式讨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操英语留学生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动结式二语习得结果
一 总体结果
二 假设1的结果
三 假设2的结果
四 假设3的结果
五 假设4的结果
六 结果小结
第三节 讨论
一 动结式的主语和宾语有生性组合的认知层级
二 动结式简单致事/役事题元关系
三 动结式“致使”表征参数
四 动结式“致使”表征参数之重设问题
五 动结式“致使”表征参数重设之证据
六 构式致使语义突显层级假设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发现概述
第二节 结论
第三节 主要贡献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
索引
参考文献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