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理查德 G.康普顿等著 ;王伟等译
页数:30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30762320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讲解了多种类型的伏安法,如循环伏安法、微电极上的伏安法、流体动力学电极等的实验设计、思路说明及数据解读。读者可以从未接触过电化学或伏安法,但是需要具备与硕士研究生水平相当的物理化学知识,以理解本书前三章提供的基础性内容(分别为平衡电化学与能斯特方程、电极动力学和扩散)。本书的内容较为完备,同时给出了文中提到的重要研究论文的参考文献,以便读者由此跟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作者简介
Richard G.Compton,是英国牛津大学化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国际电化学学会(ISE)会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四川大学终身荣誉教授。Compton对基础和应用电化学以及纳米化学相关的电分析均有系统研究,至今已发表超过1500 篇文章,并拥有大量专利。
Craig E.Banks,是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讲座教授、中南大学的终身荣誉教授。Craig致力于二维材料(包括石墨和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迄今已发表超过400篇的相关论文,拥有18个专利族,并获得2011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Harrison-Meldola Memorial Prize(哈里森-梅尔多拉纪念奖)。
王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纳米电化学和单颗粒电化学研究,先后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现担任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Advanced Sensors and Energy Materials副主编,以及Analytical Chemistry、《电化学》青年编委。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电化学青年奖等学术奖励和荣誉。
周一歌,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本科与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并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单实体碰撞电分析化学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拓展,曾获湖南省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现担任湖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青年工作室副主任,以及ACS Sensors顾问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电化学》青年编委、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等。
纪效波,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钠离子电池基础及应用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400余篇SCI论文,他引共计31300余次,H指数为96;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2项。担任国际期刊Battery Energy、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副编辑、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曾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6)、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南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7/15)。
本书特色
书中针对多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伏安数据,有大量真实伏安图的图解,以及相应的基础数学公式和机理讲解,是一本极为有用、指导性很强的专业书籍。
书中针对多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伏安数据,有大量真实伏安图的图解,以及相应的基础数学公式和机理讲解,是一本极为有用、指导性很强的专业书籍。
“书中针对多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伏安数据,有大量真实伏安图的图解,以及相应的基础数学公式和机理讲解,对不了解该领域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这是一本极为有用、指导性很强的专业书籍。”
——Chemistry & Industry期刊
“这是一部富有见解、适宜教学的杰出著作,适合包括化学、工程学、物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研读。”
——Reviews期刊
目录
前言
关于作者
1 平衡电化学和Nernst方程
1.1 化学平衡
1.2 电化学平衡:简介
1.3 电化学平衡:溶液-电极界面的电子转移
1.4 电化学平衡:Nernst方程
1.5 Walther Hermann Nernst
1.6 参比电极和电极电势的测量
1.7 氢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1.8 标准电极电势与形式电势
1.9 形式电势与实验伏安法
1.10 电极过程:动力学vs.热力学
参考文献
2 电极动力学
2.1 电流和反应通量
2.2 研究电极动力学需要三个电极
2.3 Butler-Volmer动力学
2.4 标准电化学速率常数和形式电势
2.5 需要支持电解质的原因
2.6 Tafel定律
2.7 Julius Tafel
2.8 多步电子转移过程
2.9 Tafel分析与析氢反应
2.10 为什么一些标准电化学速率常数很大而另一些很小?电子转移的Marcus理论简介
2.11 进一步探讨Marcus理论:内球和外球电子转移
2.12 进一步探讨Marcus理论:绝热反应和非绝热反应
2.13 进一步探讨Marcus理论:计算活化Gibbs能
2.14 Marcus理论与Butler-Volmer动力学的关系
2.15 Marcus理论与实验——成功吻合
2.16 Marcus理论的延伸:电子的Fermi-Dirac分布。对称与非对称Marcus-Hush理论
参考文献
3 扩散
3.1 Fick第一扩散定律
3.2 Fick第二扩散定律
3.3 Fick定律的分子基础
3.4 Fick是如何发现扩散定律的?
3.5 Cottrell方程:解Fick第二定律
3.6 Cottrell难题:扩散系数不等的情况
3.7 Nernst扩散层
3.8 传质vs.电极动力学:稳态的电流-电势波形
3.9 传质校正后的Tafel关系
参考文献
4 宏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法
4.1 循环伏安法:实验部分
4.2 循环伏安法:解传输方程
4.3 循环伏安法:可逆与不可逆动力学
4.4 什么决定了“可逆”和“不可逆”行为?
4.5 可逆和不可逆行为:电势扫描速率的影响
4.6 可逆vs.不可逆伏安法:小结
4.7 循环伏安图的测量:五个实际问题
4.8 扩散系数不相等(DADB)的影响
4.9 多电子转移:可逆电极动力学
4.10 多电子转移:不可逆电极动力学
4.11 pH对循环伏安法的影响
4.12 方框图
4.13 电极动力学中可同时发生两电子转移?
参考文献
5 微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法
5.1 基于球形或半球形电极的Cottrell方程
5.2 微盘电极上电势阶跃的瞬态响应
5.3 微电极具有很大的电流密度和快速的响应时间
5.4 微盘电极的电势阶跃计时电流法的应用
5.5 微盘电极上的双电势阶跃计时电流法探究电生成物质的扩散系数
5.6 使用微电极的循环和线性扫描伏安法
5.7 微盘电极上的稳态伏安测量
5.8 微电极vs.宏电极
5.9 超快循环伏安法:扫描速率为兆伏特每秒
5.10 超小电极:在纳米尺度上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6 异质表面的伏安法
6.1 部分阻塞电极
6.2 微电极阵列
6.3 高度有序热解石墨电极的伏安法
6.4 电化学异质电极
6.5 多孔膜覆盖的电极
6.6 伏安粒度分析
6.7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参考文献
7 循环伏安法:耦合均相动力学和吸附现象
7.1 均相耦合反应:科学表述与示例
7.2 修正Fick第二定律以描述化学反应
7.3 EC反应的循环伏安特征
7.4 参数K1和Λ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7.5 EC2反应的循环伏安特征
7.6 EC与EC2过程的实例
7.7 ECE过程
7.8 ECE vs.DISP
7.9 CE机理
7.10 EC′(催化)机理
7.11 吸附现象
7.12 液滴和固体颗粒的伏安法研究
参考文献
8 流体动力学电极
8.1 对流
8.2 修改Fick定律以用于描述对流
8.3 旋转圆盘电极:简介
8.4 旋转圆盘电极理论
8.5 Osborne Reynolds(1842—1912)
8.6 旋转圆盘电极理论的延伸
8.7 旋转圆盘电极上的计时电流法:展示模拟研究重要性的一个例证
8.8 旋转圆盘和耦合均相动力学
8.9 通道电极:简介
8.10 通道电极:Levich方程的推导
8.11 通道流通池和耦合均相动力学
8.12 通道电极上的计时电流法
8.13 通道电极不是“均一可及的”
8.14 通道微电极
8.15 用于机理电化学的通道微带电极阵列
8.16 高速通道电极
8.17 基于碰撞喷射的流体动力学电极
8.18 超声伏安法
参考文献
9 用于电分析的伏安法
9.1 电势阶跃伏安技术
9.2 微分脉冲伏安法
9.3 方波伏安法
9.4 溶出伏安法
9.5 超声电分析
参考文献
10 弱支持介质中的伏安法:电迁移和其他效应
10.1 充分支持伏安法中的电势和电场
10.2 带电电极周围的离子分布
10.3 电极-溶液界面:Gouy-Chapman理论之上的发展
10.4 双电层对电极动力学的影响:Frumkin效应
10.5 A.N.Frumkin
10.6 通过扩散和电迁移的传输
10.7 离子迁移率的测量
10.8 液接电势
10.9 弱支持介质中的计时电流法和循环伏安法
参考文献
11 纳米尺度下的伏安法
11.1 向支撑在电极上的粒子传质
11.2 纳米粒子伏安法:电极尺寸缩小改变传质
11.3 纳米尺度上化学行为的变化
11.4 溶液中纳米粒子的电化学研究:“纳米碰撞”
参考文献
附录
电极过程的模拟
A.1 Fick第一和第二定律
A.2 边界条件
A.3 有限差分方程
A.4 后向隐式法
A.5 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