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窦锋昌著
页数:240页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66839152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深度报道的选题、信源、采访与写作等实操性内容,并针对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特稿与非虚构写作这几种报道形式开论述,书稿既有对深度报道历史沿革的梳理等理论方面的总结呈现,又有结合时事的实操案例分享,是一本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指导意义的佳作。本书立足对深度报道发展历史的梳理,并佐以大量的优秀报道案例,对深度报道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简介
窦锋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南风窗》杂志社社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等职务。在各类新闻传播学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2项,以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若干;出版《开放式新闻生产——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等4部专著。在新闻业界工作期间,曾获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金枪奖”、广东新闻奖、广州新闻奖、广州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第一层次人才等奖项和称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深度报道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第一节 学习深度报道课程的目标
第二节 深度报道在媒体实践中的角色和功能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界定、特点与变化
第五节 参考书目、媒体平台与代表性作品
第二章 深度报道在美国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美国深度报道发展的六个阶段
第二节 卢斯与《时代》周刊对深度报道的推动
第三节 普利策和普利策新闻奖对深度报道的推动
第四节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及特点
第三章 中国深度报道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清末时期报纸开始出现深度报道
第二节 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深度报道的发展壮大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深度报道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的觉醒与启蒙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深度报道的一个高峰
第六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度报道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一节 我国有丰富的深度报道选题
第二节 影响深度报道选题的因素
第三节 深度报道选题的分类
第四节 深度报道选题的特点
第五节 案例分析与实战判断
第五章 深度报道的信源
第一节 常规新闻的信源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信源
第三节 信源的分类与日常维护
第四节 信源使用的基本规范
第五节 两家媒体有关信源使用的规定
第六章 深度报道的采访
第一节 深度报道采访的特殊性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采访形式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采访对象
第四节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约访”
第五节 采访准备与采访实施
第六节 深度报道采访中的风险控制
第七节 深度报道采访实例分析
第七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写作理念:讲好故事
第二节 深度报道讲故事的两种取向
第三节 深度报道写作要注意的十个问题
第四节 如何写好深度报道?——以《南方都市报》为例
第五节 如何写好人物报道?——以“冰点周刊”为例
第八章 调查性报道
第一节 调查性报道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中国新闻奖推出舆论监督报道奖
第三节 调查性报道的分类与采写
第四节 退而求其次的“类调查性报道”
第五节 中国的调查记者概况
第九章 解释性报道
第一节 解释性报道及其适用范围
第二节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解释性报道
第三节 中国语境下的解释性报道
第四节 做好解释性报道的三个要义
第五节 解释性报道对记者的三项要求
第十章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
第一节 特稿成为一部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新闻和文学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在美国的发展
第四节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发展
第五节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
后记
第一章 深度报道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第一节 学习深度报道课程的目标
第二节 深度报道在媒体实践中的角色和功能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界定、特点与变化
第五节 参考书目、媒体平台与代表性作品
第二章 深度报道在美国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美国深度报道发展的六个阶段
第二节 卢斯与《时代》周刊对深度报道的推动
第三节 普利策和普利策新闻奖对深度报道的推动
第四节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及特点
第三章 中国深度报道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清末时期报纸开始出现深度报道
第二节 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深度报道的发展壮大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深度报道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的觉醒与启蒙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深度报道的一个高峰
第六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度报道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一节 我国有丰富的深度报道选题
第二节 影响深度报道选题的因素
第三节 深度报道选题的分类
第四节 深度报道选题的特点
第五节 案例分析与实战判断
第五章 深度报道的信源
第一节 常规新闻的信源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信源
第三节 信源的分类与日常维护
第四节 信源使用的基本规范
第五节 两家媒体有关信源使用的规定
第六章 深度报道的采访
第一节 深度报道采访的特殊性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采访形式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采访对象
第四节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约访”
第五节 采访准备与采访实施
第六节 深度报道采访中的风险控制
第七节 深度报道采访实例分析
第七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写作理念:讲好故事
第二节 深度报道讲故事的两种取向
第三节 深度报道写作要注意的十个问题
第四节 如何写好深度报道?——以《南方都市报》为例
第五节 如何写好人物报道?——以“冰点周刊”为例
第八章 调查性报道
第一节 调查性报道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中国新闻奖推出舆论监督报道奖
第三节 调查性报道的分类与采写
第四节 退而求其次的“类调查性报道”
第五节 中国的调查记者概况
第九章 解释性报道
第一节 解释性报道及其适用范围
第二节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解释性报道
第三节 中国语境下的解释性报道
第四节 做好解释性报道的三个要义
第五节 解释性报道对记者的三项要求
第十章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
第一节 特稿成为一部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新闻和文学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在美国的发展
第四节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发展
第五节 特稿与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
后记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2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