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态论: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2025-8-21 220 8/21

互联网生态论: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作者:谢新洲 著

页数:25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10252995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或一种产品,它充分渗透到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影响到已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内的制度,并不断促使这些制度进行重构以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规律与速度。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建构之下的空间已经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生态系统特征。本书从生态学视角入手,廓清互联网生态基本结构、原理及特征,深入剖析互联网生态演进机理,在此基础上绘制世界互联网生态画像,揭示中国互联网生态的特点,思考建设互联网生态文明的趋势及方法途径,通过剖析当前互联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试图从互联网生态理论的视角为构建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作者简介

谢新洲,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体经营管理、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战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发展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71633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研究”(18ZDA31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07JZD0037)等。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北京市等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教育部优秀教材奖1项、北京市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李佳伦,现任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商法、互联网法和新媒体法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出版《互联网法律新思维与适用》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与互联网生态

第一节 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变化

第二节 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三节 互联网思想与价值取向

第四节 互联网生态的出现

第五节 互联网生态及相关概念

第二章 互联网生态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生态与技术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与文明发展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与社会形态变迁

第三章 互联网生态的建构要素

第一节 技术要素

第二节 内容与服务要素

第三节 用户要素

第四节 社会要素

第四章 互联网生态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 互联网生态的物理结构形态

第二节 互联网信息生态链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圈层

第四节 我国互联网生态的形态与特征

第五章 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演化

第一节 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可优化因素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动力因素与作用模式

第六章 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一节 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失衡风险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系统平衡路径

第七章 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互联网思想对互联网生态的影响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客观发展水平

第三节 互联网主体的行为及其网络文化素养

第四节 网络社交与电商环境

第五节 政府政策管理与制度

第八章 互联网生态治理

第一节 互联网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治理的目标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与科学路径

第九章 我国互联网生态治理模式及其实践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生态治理模式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法治思想与法治体系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生态治理中的自治模式

第四节 中国互联网生态治理的关键问题

第五节 中国互联网生态治理的方法与路径

第六节 中国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

第十章 国外互联网治理实践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政府引导与行业自律”并行的多元互联网治理模式

第二节 英国以“行业自律”为主导的互联网监管模式

第三节 欧盟互联网监管与治理实践和主要政策

第四节 俄罗斯“政府主导型”互联网治理模式

第五节 中外不同国家与地区互联网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第十一章 互联网生态的评价

第一节 互联网生态评价指标的建构目标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评价指标的建构思路与过程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评价指标的操作实施

第四节 中国互联网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