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第五版)(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

2025-8-21 138 8/21

犯罪学(第五版)(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

作者:张远煌

页数:33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0303482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反映了当代犯罪学发展的近期新趋势。在犯罪原因论中,引入了“社会反应”的概念,确认在影响犯罪的诸多因素中,传统上只被视为是控制犯罪的积极因素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也是促成犯罪的因素之一。同时,在对影响犯罪现象的传统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犯罪行为生成机制;在犯罪预防论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在犯罪现象论中,基于准确描述犯罪现象的需要,对犯罪现象的测量手段和犯罪现象的分析方法,也予以了较充分的论述。

作者简介

  张远煌,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访问学者(1994.9-1995.8)、巴黎第二大学犯罪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1999.12-2000.6);兼任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北京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研究会会长。代表性学术成果:出版《现代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犯罪学原理》(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犯罪学》[第二版,荣获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1984-2014)”优秀教材奖,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企业合规全球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犯罪研究的新视野:从事实、观念再到规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企业家犯罪分析与刑事风险防控报告》(2013年卷-2018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等;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撰写本书首章、第四、九、十、十一章及第五章首节、第二节。    吴宗宪,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社区矫正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研究员、监狱学研究室主任。系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代表性学术成果:出版《西方犯罪学史》(4卷本,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西方犯罪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国外罪犯心理矫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当代西方监狱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罪犯改造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社区矫正比较研究》(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犯罪心理学总论》(商务印书馆,2018年)、《犯罪心理学分论》(商务印书馆,2018年)等;发表文章一百余篇。撰写本书第二、六章。    袁林,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特殊群体权利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银行法学会理事,中国银行法学会金融犯罪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学术著作:出版《犯罪学通论》(第二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以人为本与刑法解释范式的创新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民间融资刑法规制完善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等二十余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撰写本书第三章,第五章第三、四、五、六节。

目录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第二节 犯罪学的视角:什么是犯罪
第三节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犯罪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 犯罪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理论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第五节 其他犯罪学理论

第二编 犯罪现象论
第三章 犯罪现象的构成
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
第二节 犯罪人
第三节 犯罪行为
第四节 犯罪被害人
第四章 犯罪现象的测量
第一节 犯罪测量的价值
第二节 犯罪测量中的犯罪黑数
第三节 我国的犯罪黑数调查
第五章 犯罪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
第四节 毒品犯罪
第五节 环境犯罪
第六节 无被害人犯罪

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
第六章 犯罪原因概述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结构层次
第三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原则
第七章 社会因素与犯罪
第一节 文化因素与犯罪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犯罪
第三节 微观环境与犯罪
第八章 性别、年龄与犯罪
第一节 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第二节 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第九章 时间、空间与犯罪
第一节 时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第二节 空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与农村犯罪比较
第十章 犯罪生成机制
第一节 犯罪生成机制概述
第二节 犯罪人格
第三节 犯罪情境
第四节 社会反应
……

第四编 犯罪预防论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