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伯琴
页数:181
出版社:西南大学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69713213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国家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而科学普及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为促进科学教育育人功能的落实,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自2000年始,集全国相关研究之长,以跨学科、多角度及国际比较的视角,持之以恒地探索科学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推出了科学教育系列成果。如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系列、科学普及系列、科学教育跨文化研究系列、科学教材系列等。
《基于“互联网+”的边远地区科学普及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教育跨文化研究系列的成果,为科学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探索增添了又一亮色。
《基于“互联网+”的边远地区科学普及研究》立足“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围绕我国民族地区的“互联网+”科学普及,层层递进,展开探讨。首先梳理相关概念和发展概况,深入比较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实地调研民族地区“互联网+”科学普及的实然现状,进一步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模式,并对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进行探索。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互联网+”科学普及发展概况
第三节 “互联网+”科学普及技术应用概况
第二章 基于“互联网+”科学普及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国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与发展
第二节 英国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与发展
第三节 澳大利亚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与发展
第四节 日本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与发展
第五节 基于“互联网+”科学普及的国际比较
第三章 我国民族地区“互联网+”科学普及现状及案例
第一节 民族地区“互联网+”科学普及现状调查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方式及案例
第三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地区案例——云南省普洱市孟连自治县案例
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因素探析
第一节 传播者对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
第二节 受众对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
第三节 传播内容对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
第四节 传播媒介对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模式
第一节 民族地区传统科学传播模式的发端与形成
第二节 民族地区“互联网+”的科学普及要素
第三节 民族地区“互联网+”的科学普及模式
第六章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
第一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的定位与功能
第三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的标准与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互联网+”科学普及发展概况
第三节 “互联网+”科学普及技术应用概况
第二章 基于“互联网+”科学普及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国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与发展
第二节 英国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与发展
第三节 澳大利亚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与发展
第四节 日本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普及与发展
第五节 基于“互联网+”科学普及的国际比较
第三章 我国民族地区“互联网+”科学普及现状及案例
第一节 民族地区“互联网+”科学普及现状调查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方式及案例
第三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地区案例——云南省普洱市孟连自治县案例
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因素探析
第一节 传播者对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
第二节 受众对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
第三节 传播内容对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
第四节 传播媒介对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模式
第一节 民族地区传统科学传播模式的发端与形成
第二节 民族地区“互联网+”的科学普及要素
第三节 民族地区“互联网+”的科学普及模式
第六章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
第一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的定位与功能
第三节 民族地区科学普及资源库建设的标准与框架
参考文献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