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

2025-8-21 214 8/21

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潘守永著

页数:236页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9473028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博物馆学者潘守永对当代中国博物馆,尤其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总结,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讲好中国的博物馆故事,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博物馆人类学理论作品。全书11章,部分内容已在国内外以中英文论文的形式发表过,有良好的影响,其余为讲座整理稿及博物馆规划发展案例。

作者简介

潘守永,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已出版著作16部,研究领域为新博物馆学、博物馆人类学与社会文化变迁。潘守永教授参与了国家博物馆分级评估标准的制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与《博物馆条例》的撰写,在国际博物馆学界也有重要影响。

目录

第一部分 新博物馆学:使命与视野

第1章 绪论:新博物馆学的方法与视野

一、李院士的“告诫”:忌在多个领域同时发力

二、场域、制度与学术选择:博物馆人类学在中国

三、民族志方法:新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人类学的视野

四、新博物馆学:兼容方法与视野

第2章 新博物馆学:迈向人的博物馆学

一、迈向人的博物馆学:人的研究作为认识博物馆的方法与路径

二、 叙事博物馆学:人的研究的社会维度与质性方法

三、 博物馆的诗学与政治学

四、 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参与

五、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

六、文化表征、文化亲昵与博物馆“交互地带”

七、博物馆“交互地带”理念的发展

八、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物质文化研究

九、博物馆民族志与多模态博物馆学

第3 章 新博物馆学的视域与博物馆职能拓展

一、博物馆的新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博物馆应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

第4 章 当代博物馆学研究的“五观”:新博物馆学的定位

一、博物馆的历史主义话语

二、博物馆:词源学与谱系学研究

三、作为一种文本和媒介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中的自然叙事:人类学、民族学与自然史

五、多元文化主义、批判反思理论及国家主义的反思

六、“五观”之外的余论

第二部分 新博物馆学的理论关怀

第5 章 批判遗产研究与批判博物馆学

一、批判(性)遗产研究与中国语境

二、“批判(性)遗产研究”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学术革命

三、博物馆学与遗产研究中批判性理论构建的思想基础

四、批判博物馆学没有未来?

第6 章 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

一、博物馆教育者身份与角色的变化和转换

二、博物馆教育者的未来:从边缘到中心?

三、博物馆教育实现的前提:看待学习的不同观点

第7章 博物馆的日常实践研究:组织人类学的视角

一、博物馆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

二、理解工作和岗位职责:北京名人故居博物馆群的研究案例

三、由组织到人和由人来认识组织

第三部分 新博物馆学实践策略

第8章 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生态博物馆运动

二、镜像理论:“博物馆作为镜子”

三、中国第一批生态博物馆建设(1995—2014)

第9章 第三代生态(社区)博物馆的探索

一、第三代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安吉模式

二、生态博物馆在中国“实践探索”的简要回顾与思考

三、安吉生态博物馆群的定位:家园守望与寻求诗意的栖居空间

四、生态博物馆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创新模式

第10章 地域博物馆学理论与村寨博物馆形态的新发展

一、地域博物馆学:遗产在地化和多学科交融发展的新时代呼吁

二、村寨博物馆理念的提出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引进

三、村寨文化传统的延续、传承与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四、博物馆话语下民族地区村寨文化的保护

五、超越地域的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理解历史与时间

第11章 艺术社区与乡村博物馆行动的人类学观察

一、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作为学科课题,也作为主张

二、艺术进社区和艺术乡建的跨学科性:人类学如何确立自己的学科视角

三、艺术社区与艺术乡建:文化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后记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