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雅彬
页数:876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76032123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20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社会学从起步走向繁荣的第一个五十年。中国社会学领域里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学术队伍,严复、瞿秋白、梁漱溟、陈达、费孝通、雷洁琼等学术大家各领风骚,使社会学在中国稳稳扎住了根基,在世界社会学界形成了有名的中国社会学派,也为社会学在1978年恢复后迅速走向新的繁荣奠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近代中国社会学》集中阐述近代中国社会学各领域大家的主要代表著作及其学术成就,兼顾社会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概况,并通过专题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社会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各自特点。
作者简介
杨雅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社会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学史。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学史》、《社会学》、《简明社会学》)、《社会学词典》)、《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本书特色
20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社会学从起步走向繁荣的第一个五十年。中国社会学领域里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学术队伍,严复、瞿秋白、梁漱溟、陈达、费孝通、雷洁琼等学术大家各领风骚,使社会学在中国稳稳扎住了根基,在世界社会学界形成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学派,也为社会学在1978年恢复后迅速走向新的繁荣奠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学(增订本)》集中阐述近代中国社会学各领域大家的主要代表著作及其学术成就,兼顾社会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概况,并通过专题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社会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各自特点。
目录
原版前言
(上)
第一章 启蒙运动与社会学的传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第一节 维新运动与社会学的传人
第二节 严复——中国社会学的先驱
第三节 社会学的传人及特点
第二章 实证社会学的调查研究(20世纪20年代)
第一节 社会学传播时期概况
第二节 陶孟和、李景汉、杨开道等人的实地调查
第三章 20世纪20年代唯物史观社会学
第一节 李大钊与社会学
第二节 瞿秋白与社会学
第四章 普通社会学研究
第一节 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吴泽霖的社会约制研究
第五章 20世纪20年代社会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严景耀的中国犯罪问题研究
第二节 许仕廉的人口理论与人口迁徙研究
第六章 20世纪30年代不同社会改造路向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概况及社会背景
第二节 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
第三节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中国农村工业研究
第五节 吴景超的发展都市救济农村之路
第六节 陈序经的文化社会学与全盘西化观
第七节 潘光旦的民族优生与民族复兴研究
第八节 陈翰笙等的农村经济调查研究
第九节 唯物史观社会学研究
第七章 孙本文的社会学原理研究
第一节 社会学原理总论
第二节 社会要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过程
第四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五节 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
第六节 社会学原理的应用
(下)
第八章 20世纪30年代社会问题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劳工问题研究
第二节 陈达的劳工问题研究
第三节 陈达对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的研究
第四节 陈达的华侨问题研究
第五节 柯象峰的中国贫穷问题研究
第六节 潘光旦的中国家庭问题研究
第九章 陶孟和的社会与教育研究
第一节 社会学是教育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第十章 吴文藻倡导社会学中国化
第一节 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学中国化
第二节 吴文藻: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社区研究
第十一章 费孝通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
第一节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第二节 费孝通的《禄村农田》
第三节 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
第四节 张之毅的玉村农业与商业研究
第五节 史国衡的《昆厂劳工》
第六节 乡土中国——中国农村社会结构
第十二章 陈达的中国人口研究
第一节 人口普查的开端
第二节 人口概况与政策
第十三章 关于制度的研究
第一节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研究
第二节 中国家族制度研究
第三节 李树青论“蜕变中的中国社会”
第十四章 雷洁琼的妇女和家庭研究
第一节 雷洁琼论各时代社会的妇女生活
第二节 妇女问题及妇女运动
第三节 中国30年来的妇女运动
第四节 中国家庭问题研究
第十五章 言心哲的现代社会事业研究
第一节 社会事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事业与社会工作
第十六章 孙本文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环境约制个人行为的法则
第四节 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流派及发展趋势
第六节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第十七章 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研究
第一节 法律与家族
第二节 阶级与法律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与中国法律
结束语——幸福的会见、光明的前途
附录一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近代中国社会学(增订本)上册》:第三,政治。他认为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关系是社会基础,在社会基础之上,应那些经济关系的需要,自然要产生种种“建筑”——最先当然便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里有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里,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强迫另一部分人为他们做工作并占有其劳动生产的一部分,这样便产生强制机关即政府。政治出现后才有所谓的国家。政治的基础是阶级,所以阶级消灭之后,国家也就归于消灭。政治是阶级斗争的最重要的工具,政治与阶级不能相离,有阶级即有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的标志,一切阶级斗争,都会反映到政治上来。从根本上说,阶级斗争是争政权的斗争,目的总在于取得政权以后改造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是社会内阶级关系的表现,政治制度的变更是和社会的阶级关系相适应的,而阶级结构又是经济关系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变更之结果。因此生产力及经济关系的变易,使社会里各阶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及优势互相更迭,于是发生革命而政治制度变易——统治阶级相更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那时所治的是“物”而不是“人”,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会消亡,再也没有什么政治了。瞿秋白特别指出,社会变更的动因——根本动力,在于从物质生产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新阶级,而资产阶级学者却以为政治制度自成系统,与经济基础没有联系,即使承认政治制度的变革有动因,也是到“政治理想”和“社会心理”中去找,提出“教育程度对于民主制度是必需的,教育可能转变社会”,“民主制度会生流弊的,所以要想出种种防弊的制度”。他们没有看见政治变革的“动因”,而只见政治变革的“助缘”。第四,法律。他认为法律是政治的附庸。没有政治绝不会有法律,法律是不平等的产物,社会里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若要巩固,就必须有法律。法律不过是组织劳动、维系不平等的经济的工具而已。经济关系变迁,法律也随之变革;统治阶级更换,法律的根本概念也自然更换。如从无法而有“礼”,“礼”成为组织社会的一种工具,渐成习惯法、民法,资产阶级的法律就是商品经济社会秩序的维持法。资产阶级的法律有一总原则:拥护私产。而无产阶级的法律总原则却是“消灭阶级”。无产阶级国家的法律是适应其经济改造政策的法律,等阶级完全消灭,那时私产既无,各得所需,文化极高,应用科学方法组织经济,进行教育,群众受社会生活的熏陶,心理上生理上的病状尚且日益减少,人人能以自力调节自己的欲望,罪恶绝难存在,法律当然消灭。第五,道德。他认为道德是社会心理的一个方面,它暗示民众以“行为的标准”,因而也是组织劳动的一种工具。社会心理中,一部分直接受经济关系的规定,另一部分受生长于经济关系上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定,社会心理同时又是物质生产的“精神工具”。在无产阶级社会里,社会心理是共同组织劳动时的副产品,也是组织劳动的手段;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心理是统治阶级指挥被统治阶级的催眠术,或者是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兴奋剂。各种社会思想都是这些社会心理的反映,是综合社会心理而形成的较有系统的观念体系。社会心理是指每一时代普通民众所认为当然的及美好的种种观念,社会思想是指每一时代普通民众的思想方法以及他们对于宇宙现象及社会现象的解释。道德是社会心理的一方面。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占优势。道德总是阶级的,而在无阶级社会里道德才是社会的。道德的根据在经济,经济一社会的协作及分工的方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更,组织劳动的方法当然亦在变更——道德因此流变不止。到阶级消灭、政治消灭、一切约束消灭、科技充分发达、教育及文化程度提高、社会分配达到各取所需时,道德才是社会的而非阶级的,它自身也就消灭了。第六,宗教。瞿秋白相信宗教是社会适应自然的工具,具有传授经验、整齐情绪、练习共同劳动(仪式)的作用。而在阶级产生之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宗教的传授经验、练习共同劳动的作用渐失,整齐情绪的作用增大,统治阶级借用宗教恐吓被统治阶级,驯服震慑他们的情志,以供驱使。……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