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强著
页数:318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2823652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渐趋频繁,21世纪以来,流动人口更是达到了上亿人的规模。随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镇流向大城市。刘强博士从社会分层和人口流动的视角出发,利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2012—2013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村本地人口、乡—城流动人口、城镇本地人口、城—城流动人口这四类群体的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主观地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原因在于他们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作者将其称为“地位争得”,为我国流动人口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添加了新注脚,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简介
刘强,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治理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及问题
节 中国流动人口现状
第二节 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外流动人口研究的文献回顾
节 西方地位获得研究的理论传统
第二节 地位获得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研究
第四节 对地位获得研究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研究问题、框架和方法
节 区分四类群体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区分四类群体的研究价值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统计模型
第五节 资料来源和说明
第四章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和地位获得存在的障碍
节 国外人口迁移管理的政策和特点
第二节 我国流动人口发展和管理沿革
第三节 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贡献
第四节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存在的障碍
第五章 流动人口地位分析
节 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流动人口的教育地位
第三节 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
第四节 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
第五节 流动人口的政治地位
第六节 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
第六章 地位获得机制与类型
节 对传统地位获得因素的扩展
第二节 流动人口地位争得的表现
第三节 流动人口多维地位的可争得性
第七章 可争得地位分析
节 教育地位的获得
第二节 职业地位的获得
第三节 经济地位的获得
第八章 地位争得机制失效
节 主观地位的获得
第二节 地位争得失效的原因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节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机制
第二节 地位争得的差异度分析
第三节 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地位不一致
第四节 本书的不足和展望
附录 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节 中国流动人口现状
第二节 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外流动人口研究的文献回顾
节 西方地位获得研究的理论传统
第二节 地位获得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研究
第四节 对地位获得研究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研究问题、框架和方法
节 区分四类群体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区分四类群体的研究价值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统计模型
第五节 资料来源和说明
第四章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和地位获得存在的障碍
节 国外人口迁移管理的政策和特点
第二节 我国流动人口发展和管理沿革
第三节 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贡献
第四节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存在的障碍
第五章 流动人口地位分析
节 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流动人口的教育地位
第三节 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
第四节 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
第五节 流动人口的政治地位
第六节 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
第六章 地位获得机制与类型
节 对传统地位获得因素的扩展
第二节 流动人口地位争得的表现
第三节 流动人口多维地位的可争得性
第七章 可争得地位分析
节 教育地位的获得
第二节 职业地位的获得
第三节 经济地位的获得
第八章 地位争得机制失效
节 主观地位的获得
第二节 地位争得失效的原因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节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机制
第二节 地位争得的差异度分析
第三节 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地位不一致
第四节 本书的不足和展望
附录 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2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