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娟 著
页数:32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30950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首先,在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角度出发,辨析并界定了“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媒介涵化”等重要概念。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生动力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和当代价值等方面,系统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性。再次,基于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全面分析西北地区流动人口的整体情况、社交媒体使用偏好、子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的差异性、社交媒体使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内在机制,及其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次,使用并行三角互证策略将田野调查资料及统计数据分析相互整合,在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社交媒体视域下西北地区流动人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文化和法治路径。最后,在文化的深度和文明的广度上,深入讨论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对西北地区流动人口、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多维价值和短视频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多元意义。
作者简介
李娟,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兰州大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媒体人类学、传播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跨文化传播、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现代传播》、《甘肃社会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科技部引智项目2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项,其它各类项目10余项。2021年,1篇有关中美文化交流、独立完成的调研报告获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性批示,并批转中宣部。
目录
第一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二节 内容概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媒介涵化研究述评
第一节 相关研究的整体概况
第二节 民族与族群、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节 文化适应、文化认同
第四节 媒介涵化与文化适应、文化认同
第五节 现有研究分析和未来研究展望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节 社交媒体涵化
第三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和当代价值
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第三节 多元和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生动力研究
第四章 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概况及群体特征
节 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概况
第二节 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特征
第三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流动行为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社交媒体使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化分析
节 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社交媒体使用现状
第二节 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不同群体社交媒体使用差异分析
第三节 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社交媒体使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内在机制分析
第六章 社交媒体视域下铸牢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和挑战
节 社交媒体视域下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社交媒体视域下铸牢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社交媒体视域下铸牢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节 社交媒体视域下铸牢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路径
第二节 社交媒体视域下铸牢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第三节 社交媒体视域下铸牢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路径
第八章 人类学视野下西北各民族流动人口短视频实践再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2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