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瑞士]爱丽丝·米勒
页数:344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59675828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爱丽丝·米勒是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大师,她对童年创伤、原生家庭、有毒教育等主题的研究,对后世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你好》是她继《天才儿童的悲剧》《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之后又一部经典力作。在本书中,她通过研究希特勒、吸毒者和少年杀人犯等经典案例,探讨了有毒的家庭教育对人造成的长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个体,还有可能导致重大的群体性暴力。 米勒呼吁社会应正视“有毒教育”的深远危害,反思以爱为名的暴力,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才能阻断悲剧的社会传播,从而建设富有同理心的教育新范式。
作者简介
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1923—2010),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重点研究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的影响,有关著作一经推出便引起巨大反响,对推动新式教育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米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纳粹迫害后幸存,于1946年进入瑞士巴塞尔大学学习,1953年起陆续获得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其多部畅销国际的著作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经典。代表作有《与原生家庭和解》《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等。为纪念其卓越成就,世界各地建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图书馆,以及至今仍然践行其教育理念的学校。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重点研究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的影响,有关著作一经推出便引起巨大反响,对推动新式教育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米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纳粹迫害后幸存,于1946年进入瑞士巴塞尔大学学习,1953年起陆续获得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其多部畅销国际的著作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经典。代表作有《与原生家庭和解》《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等。为纪念其卓越成就,世界各地建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图书馆,以及至今仍然践行其教育理念的学校。
本书特色
看见以爱为名的伤害,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告别影响我们一生的“有毒教育”。“原生家庭”研究先驱、“创伤叙事”开创者、国际心理学大师爱丽丝·米勒畅销代表作。
1、【作品畅销四十余年、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大师爱丽丝·米勒】作者爱丽丝·米勒是“原生家庭”研究先驱、“创伤叙事”开创者,重点研究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的影响,有关著作一经推出在欧美引起巨大反响,对推动新式教育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多部著作《天才儿童的悲剧》《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等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经典,畅销百万余册,本书为其再版多次的又一经典。
2、【从根本上对“为了你好”、以爱为名的“有毒教育”方法展开批判及反思】我们太多人都被“为了你好”的话语伤害过,这也是父母PUA孩子的“有毒教育”说教方式,本书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道理让人思考,而真相让人惊讶:儿童如果遭受“为了你好”错误教育的伤害,会藏在潜意识中伴随其长大成人,再用同样的模式伤害更多人。为了斩断这种悲剧的代际传播,必须立即行动!
3、【深挖典型个案,曝光错误行为,结合实际案例与理论分析,化解现实矛盾】作者对轰动一时的个案进行了深挖,比如希特勒被忽视的童年,吸毒者如何步步陷入深渊,少年杀人犯是怎样被塑造出来。极端案例在社会新闻中屡见不鲜,也是家长、老师竭力希望化解的难题。
4、【更新家庭教育互动模式的行动指南,家长和孩子都可从中习得更好的沟通与相处方式家庭、学校和心理机构,都可从中找到可供行动的指导方法。】推翻落后教育传统,改变家庭教育的互动模式,是对教育思维的一次全面更新。
爱丽丝·米勒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奥利弗·詹姆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天生非此》)
? 说是“为了你好”,那到底是为了谁好?
※ 轰动一时的案例,有毒家庭教育隐匿暴力的根源。
◎希特勒:母亲无力保护他免受父亲的虐待,种下仇恨◎吸毒少女:通过摧毁自我,重复早年受到的惩罚◎少年杀人犯:将对父母的恨掉转矛头指向他人
√ 个体的沉沦,群体性的暴行,新闻里屡见不鲜的极端案例,也是家长、老师们竭力化解的难题。
※ 激辩“为了你好”的教养话术,与“有毒教育”一战!一场为了不痛彻心扉而痛定思痛的心灵思辨。
√ “原生家庭”研究先驱、“创伤叙事”开创者爱丽丝·米勒写就风行四十年,不断再版的儿童心理学经典。你选择:用一生治愈童年创伤,还是及早改变教育思维?
√ 打骂、体罚、羞辱、贬低、操控……父母怎样对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别人。
√ 现在你知道了,你周围的人,用曾受过的伤,再来伤害你。
※ 治愈孩子,也治愈自己,你亟需一份行动指南!
◎不再回避童年所受的伤,成年人可以面对真相。
◎接纳孩子个性,释放孩子感受,尊重孩子权利。
◎父母内在的小孩也要被关怀。
√ 更新家庭教育互动模式,这将是你一生的故事。
让灼热的目光穿透历史,用理性的思考温暖现实,你的航船停泊在爱丽丝·米勒的港湾:你要相信,哪怕辜负了某些期望,父母的爱也不会消失。
这本书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为了孩子好”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往往会摧毁孩子正在发展中的自我。
——《出版人周刊》
目录
美国版序言 / xi
第一版序言 / xvii
第一部分
教养如何压制了自发的情感:
对传统教养的一瞥 / 001
第 1 章 有毒教育 / 003
第 2 章 是否存在无害的教育学? / 104
第二部分
无声戏剧的最后一幕:
世界以恐惧回应 / 115
引 言 / 117
第 1 章 消灭自我的战争 / 119
第 2 章 希特勒的童年:从隐秘到恐怖 / 157
第 3 章 于尔根·巴尔奇:回首往事看人生 / 219
第三部分
走上和解之路:
焦虑、愤怒和悲伤—但不要内疚感 / 271
后 记 / 301
第二版后记(1984年) / 305
参考文献 / 309
196 在阿普利亚
198 黑色华尔兹
200 多年后
201 影子玫瑰影子
202 留下吧
203 在阿克拉加斯
205 致太阳
Ⅳ
208 流亡途中的歌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一年诗作
225 兄弟情谊
226 [别为这民族裁定信仰]
227 和平旅馆
228 流亡
230 这场洪暴过后
231 米利暗
233 洋流
234 去吧,思想
235 爱:黑暗的大洲
238 咏叹调之一
239 自由通行(咏叹调之二)
241 你们这些词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七年诗作
247 确切
248 波希米亚在海边
250 布拉格,六四年一月
252 一种损失
254 谜
256 非佳肴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2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