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秀雅 吴宝沛 杨阳 孟泽龙
页数:39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0316055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作者团队多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实践、研究与教学经验出发,以国内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目标,依托首批重量一流本科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建设经验编写而成。
全书共分四篇(理论篇、伦理篇、技术篇和实践篇)、15章内容,系统而翔实地介绍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理论、伦理基础、关键技术和具体实践。在每章内容的组织上,以案例导入,将重点知识思考、难点问题讨论等与知识讲解有机结合,增强学习者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教材呈现出三个重要特点:首先,结合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发展状况,第一次将伦理作为重要篇章呈现,相对于重理论与技术的同类教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其次,第一次将远程心理咨询实践纳入心理咨询与治疗教材的编写中,这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心理咨询出现的新内容,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最后,从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出发,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每章内容设计中。
本教材内容翔实、案例丰富、论述深入浅出,适合作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初入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新手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雷秀雅,日本山口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讲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主要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学、研究与实践。著有《透视心灵:绘画心理分析技术》《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儿童心理问题评估与咨询》等多部专著。吴宝沛,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研究方向为进化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道德判断。担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等期刊审稿人,撰写了相当数量的科普文章。译有《猿猴的把戏》《机器人叛乱》等七部作品,著有《爱人、情人和怪人》《臭皮囊》。杨阳,日本前桥工科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讲授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等。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认知神经科学、脑信息学、健康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孟泽龙,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儿童阅读发展及其障碍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讲授课程包括本科课程“教育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研究生课程“心理测量技术与应用”“专业综合技能培养”等。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绪论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的发展
第二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发展与取向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发展轨迹
第二节 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取向
第三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范式
伦理篇
第四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概述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的特点及历史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总则与实践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决策与实践
第五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专业胜任力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人格特质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专业胜任力与责任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个人成长
第六章 多重关系与边界伦理
第一节 多重关系与边界问题概述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的跨界行为表现
第三节 与性有关的多重关系现象
第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文化与价值伦理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文化多样性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观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观议题处理
第八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保密原则
第一节 保密原则
第二节 保密例外原则
第三节 特殊人群与情境的保密
技术篇
第九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设置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设置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
第十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会谈与观察技术
第二节 参与性、影响性技术与评估技术
第三节 个案概念化技术
第十一章 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
第二节 行为疗法
第三节 认知行为疗法
第四节 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十二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整合技术
第一节 整合疗法概述
第二节 整合疗法的过程和策略
第三节 常见的整合疗法
实践篇
第十三章 线下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
第一节 我国线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 线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类别
第三节 人际关系问题与其他问题
第十四章 线上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
第一节 线上心理咨询与治疗现状
第二节 线上心理咨询与治疗两大常用疗法
第三节 线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程、类别及伦理
第十五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报告撰写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报告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报告框架
参考文献
后 记
节选
价值中立及其争议(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价值中立1.价值中立的提出为了避免咨询师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一种传统的策略是价值中立。这一策略来自弗洛伊德,他最早提出,咨询师应该表现得像是科学家,冷静而客观,不把个人的好恶带入咨询中。很多精神分析的追随者和心理咨询的从业者,都认可价值中立的信条。这一信条暗示,咨询师可以在排除自身价值观的情形下跟来访者工作,而且因为排除了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更有成效。2.价值中立的理想状态在弗洛伊德的理想中,心理咨询师应该像一面镜子,自身并不呈现什么,从而让患者不受干扰,充分地投射自己内心的无意识冲突。不受咨询师价值观的干扰,来访者就可以充分探索和发展自身的价值观。咨询师的价值中立能让来访者不受内在和外在力量的束缚,从而变得更自在,更自主。(二)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关于价值中立的争议1.理论上难以实现的价值中立虽然今天还有人相信价值中立,但现实是这一观点早已不再流行。价值中立被认为在理论上不可信,心理治疗不可能撇开价值维度(Bergin,1980;Patterson,1989;Rabow & Manos,1980;Tjeltveit,2004)。咨询师跟来访者紧密接触的同时还能避免影响对方,这个想法站不住脚。即便在精神分析内部,不少分析师也都承认,咨询师无法做到彻底中立、完全客观,他无论如何都会表露一些内容,表现一些好恶,他不可能做一面完美的镜子。特别是主体间性理论更是明确指出,咨询师和来访者互为主体,彼此都会受对方影响而变化(Orange,Atwood,& Stolorow,1997)。有趣的是,提倡价值中立的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遵循价值中立,他跟很多来访者都有咨询之外的来往。包括价值中立在内,弗洛伊德的很多思想都被认为带有时代的烙印与局限。假如仔细审视,你会发现“价值中立”这一观点本身就有倾向,它把心理疾病的原因局限于个体的心灵之内,完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客观上,这种立场就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有人发现,从1938年到1978年,那些在公立机构为穷人提供服务的咨询师所信奉的价值观都会与社会秩序一致,强调顺从与控制(Rabow & Manos,1980)。显然,咨询师并不中立,他们有自己的立场。2.实践中易于表达的价值事实上,在心理治疗的专业实践中,咨询师有各种办法传达自身的价值观。他可以直接宣扬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当然这样做不符合专业伦理,也很少有咨询师会这么做。但除此之外,间接传达价值观的方式还有很多,假如咨询师不留意,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巧妙地呈现在来访者面前(Francis & Dugger,2014)。这些迹象包括但不限于:跟来访者会面的准备和意愿,为来访者布置的家庭作业,在来访者面前自我表露的内容,对来访者故事的兴趣,对来访者表达关心的方式,面对来访者自我表露的反应,跟来访者工作时的坐姿和表情。一言以蔽之,咨询师有可能通过各种微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这也被众多研究反复验证。最早是罗森塔尔(Rosenthal,1955)发现,来访者的道德价值观会在心理治疗中改变:病情有改善的来访者价值观跟咨询师的变得更相似,病情无改善的来访者则不会有这种变化。随后的很多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Beutler,1979;Beutler & Bergan,1991;Kelley,1990;Kelley & Strupp,1992;Slife,Smith,& Burchfield,2003;Tjeltveit,1986)。无论咨询师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也无论咨询师的价值观涉及专业、道德、健康还是宗教,来访者的价值观都受到了咨询师的影响。很多经典的心理治疗理论都涉及价值干预。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和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都涉及价值重构(江光荣,2012)。此外,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也带有浓厚的价值干预色彩。他明确宣称,获得人生意义不外三种方式:获得成就,关爱他人,以及忍受苦难(Frankl,1984)。这些方式体现了弗兰克尔本人的价值观,它们带有相当程度的宗教意味。阿德勒疗法强调培养来访者的社会兴趣,存在主义疗法则聚焦于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家庭治疗看重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情绪聚焦疗法认为跟感受工作是来访者转变的关键,它们都体现了不同治疗取向的价值观。即便在以价值中立著称的精神分析中,咨询师价值观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分析师认为梦重要,来访者就做梦和谈梦;分析师认为性重要,来访者就讲述跟性有关的事情;分析师认为原生家庭重要,来访者就谈论他的原生家庭。显然,心理治疗并非价值无涉,也做不到价值中立,价值影响经常发生。可以说,价值观是心理治疗中的普遍存在,无法忽视,影响广泛。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