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效初,杨映秋,徐晓飞
页数:136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312056819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等专业基础教学需求,有机地融心理学基础理论与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于一体,结合传统心理学和近期新的脑成像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脑机制分析,为从生理角度理解正常的社会认知工作提供视角;分析脑机制如何帮助人类理解社会认知障碍,同时提出基于脑机制的物理干预方案,等等。本书为传统社会认知领域研究提供了生理学维度的新方法、新视角,对认知障碍的脑机制分析也将有效地促进干预手段的更新。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育、社会管理、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及参考。
作者简介
张效初,教授,长江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任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网络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
杨映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认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徐晓飞,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本书特色
通过相应的脑机制分析,为从生理角度理解正常的社会认知工作提供视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知觉、基模与归因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线索
二、印象形成的假说和模型
三、印象管理
第二节 基模与归因
一、基模类型
二、心理捷径
三、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三节 研究特写: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揭示网络表情的实质一
一、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历史
二、网络表情符号的相关研究
三、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符号的研究
四、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章 态度:社会世界的评价
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二、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三、态度的改变
第二节 态度和行为
一、态度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二、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三、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节 偏见
一、什么是偏见?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三、关于偏见的控制与消除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一、利克特量表
二、语义区分量表
三、投射测验
第五节 研究特写:“颜值即正义”的认知神经机制
一、刻板印象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刻板印象的研究范式及结果
三、外表吸引力刻板印象的认知神经研究
四、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四章 社会认知障碍
第一节 心理障碍概述
一、心理障碍的定义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生物学因素
第二节 社会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
一、孤独症的神经机制
二、抑郁障碍的神经机制
第三节 研究特写:网络游戏成瘾的神经机制与治疗
一、网络游戏成瘾者大脑奖赏系统的受损
二、网络游戏成瘾者大脑相关区域结构的变化
三、网络游戏成瘾者大脑相关区域功能的变化
四、网络游戏成瘾的治疗
第五章 压力与健康
第一节 负性生活事件
一、负性生活事件的定义
二、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三、负性生活事件中导致压力倍增的因素
第二节 知觉压力与健康
一、知觉压力
二、压力应对策略
第三节 研究特写:老年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
一、老年期压力的评估
二、压力的应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知觉、基模与归因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线索
二、印象形成的假说和模型
三、印象管理
第二节 基模与归因
一、基模类型
二、心理捷径
三、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三节 研究特写: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揭示网络表情的实质一
一、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历史
二、网络表情符号的相关研究
三、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符号的研究
四、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章 态度:社会世界的评价
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二、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三、态度的改变
第二节 态度和行为
一、态度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二、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三、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节 偏见
一、什么是偏见?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三、关于偏见的控制与消除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一、利克特量表
二、语义区分量表
三、投射测验
第五节 研究特写:“颜值即正义”的认知神经机制
一、刻板印象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刻板印象的研究范式及结果
三、外表吸引力刻板印象的认知神经研究
四、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四章 社会认知障碍
第一节 心理障碍概述
一、心理障碍的定义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生物学因素
第二节 社会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
一、孤独症的神经机制
二、抑郁障碍的神经机制
第三节 研究特写:网络游戏成瘾的神经机制与治疗
一、网络游戏成瘾者大脑奖赏系统的受损
二、网络游戏成瘾者大脑相关区域结构的变化
三、网络游戏成瘾者大脑相关区域功能的变化
四、网络游戏成瘾的治疗
第五章 压力与健康
第一节 负性生活事件
一、负性生活事件的定义
二、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三、负性生活事件中导致压力倍增的因素
第二节 知觉压力与健康
一、知觉压力
二、压力应对策略
第三节 研究特写:老年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
一、老年期压力的评估
二、压力的应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1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