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病理学(第5版)

2025-9-30 86 9/30

(高职高专)病理学(第5版)

作者:李小山,鲜于丽

页数:22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117349376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第5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国家和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上版教材基础进行全面修订,以期反映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职业教育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本版教材强化教材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思想的根基,以最新课程要求为标准,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增编思政元素,完善二维码等数字内容,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纸数融合,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和特点,以更好适应全国中医药专科教育的需要。

作者简介

长期根植于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参与的《基础医学改革》项目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获重庆市教学改革项目1项,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政府咨询重点调研课题1项目。主编医药卫生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2部。发表高水平科研及教学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CSCD和中文核心期刊7篇。

本书特色

全套教材在上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重点突出各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宗旨,同时紧密结合各学科知识能力评价需求和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纸数融合、医教协同,供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类专业使用。

目录

绪论/1
一、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地位/1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2
三、病理学的观察方法/2
四、病理学发展简史/3
第一章疾病概论/5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5
一、健康/5
二、亚健康/6
三、衰老/6
四、疾病/6
第二节病因学/7
一、病因/7
二、条件/8
第三节发病学/9
一、疾病的基本规律/9
二、疾病的发生机制/10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1
一、分期/11
二、转归/11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3
第一节适应/13
一、萎缩/13
二、肥大/14
三、增生/14
四、化生/15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5
一、损伤的原因/15
二、形态学变化/15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19
一、再生/19
二、纤维性修复/20
第四节创伤愈合/21
一、皮肤软组织的创伤愈合/21
二、骨折愈合/22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23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5
第一节充血/25
一、动脉性充血/25
二、静脉性充血/26
第二节出血/27
一、原因和类型/28
二、病理变化/28
三、对机体的影响/28
第三节血栓形成/29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9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30
三、血栓的结局/31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1
第四节栓塞/32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32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32
第五节梗死/34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34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34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35
第四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7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37
一、正常水、钠代谢/37
二、脱水/38
三、水中毒/40
四、水肿/41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44
一、钾正常代谢/44
二、低钾血症/44
三、高钾血症/45
第五章休克/48
第一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48
一、休克的病因/48
二、休克的分类/49
第二节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49
一、微循环缺血期/49
二、微循环淤血期/51
三、微循环衰竭期/52
第三节休克时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改变/53
一、细胞代谢改变/53
二、主要器官功能改变/53
第六章酸碱平衡紊乱/55
第一节酸碱平衡/55
一、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55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56
三、反映机体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58
第二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59
一、代谢性酸中毒/59
二、呼吸性酸中毒/60
三、代谢性碱中毒/61
四、呼吸性碱中毒/62
第七章缺氧/64
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64
一、血氧分压/64
二、血氧容量/64
三、血氧含量/64
四、血氧饱和度/65
五、动-静脉血氧含量差/65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及发生机制/66
一、低张性缺氧/66
二、血液性缺氧/66
三、循环性缺氧/67
四、组织性缺氧/68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68
一、组织细胞的变化/69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69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70
四、血液系统的变化/70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71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71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7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71
第八章发热/73
第一节发热的原因与机制/73
一、发热激活物/73
二、内生致热原/74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75
第二节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77
一、体温上升期/77
二、高温持续期/77
三、体温下降期/77
第三节发热时机体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77
一、代谢的变化/77
二、功能的变化/78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0
第一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80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80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80
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82
第二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83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83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83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83
一、出血/83
二、休克/84
三、器官功能障碍/84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84
第十章炎症/86
第一节概述/86
一、炎症的概念/86
二、炎症的原因/86
第二节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87
?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