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晶环
页数:144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0453234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释了本书的研究起源、相关文献、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背景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在纵向方面,以历史为脉络,从消费、政治、社会和娱乐四个维度来具体说明公共空间的演变过程。在横向方面,从性别分工和阶层划分角度勾勒出公共空间中的无形边界,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村委会、村干部的追随者等权力主体对公共空间的人为塑造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农民的参与性、表达意愿产生影响。第三部分阐释了在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过程中,公共空间的主体——农民并不是盲目的跟从者,其日常交往、互动行为对公共空间形成了塑造力量。
目录
1 农村公共空间转型的理论基础
1.1 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
1.2 多元视角下农村公共空间的分析
1.2.1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1.2.2 农村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1.2.3 公共空间的研究
1.2.4 农村公共空间的研究
1.2.5 农民的行动逻辑和草根行动研究
1.3 农村公共空问概述
1.3.1 主要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对农村发展历史的白描
2.1 A村的改革与开放
2.2 农村社会:由政治阶层社会向经济阶层社会转变
2.3 农村家庭:由凝聚性家庭向分散化家庭转变
2.4 农民身份:由社员身份向农民工身份转变
2.5 小结
3 农村消费公共空间的转型
3.1 乡村集市的变迁
3.1.1 1政策诱导下的乡村集市的变迁
3.1.2 消费习惯改变下的人际互动
3.2 小商店公共性的变迁
3.2.1 小商店消费功能的强化
3.2.2 小商店对农村未成年人的吸引
3.3 建房逻辑的转变
3.4 小结
4 农村政治公共空间的转型
4.1 农民参与政治的实践空问与制度空间不对等
4.1.1 选举的幕前与幕后
4.1.2 上访的现实逻辑与事实逻辑
4.2 农民对村庄政治的无暇关心和关心受挫
4.3 影响实践空问的因素
4.4 小结
5 农村社会公共空间的转型
5.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的发展历程
5.1.1 农民的服从式参与
5.1.2 农民的组织式参与
5.1.3 农民的自主式参与5
5.2 农村人类服务发展历史
5.2.1 政治色彩下的人类服务
5.2.2 虚设的人类服务
5.2.3 重新起步的人类服务
5.3 社会交往的商品化
5.4 小结
6 农村娱乐公共空间的转型
6.1 国家与农村娱乐文化
6.2 传统娱乐方式的改变
6.3 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
6.4 小结
7 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结构
7.1 农村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问的分离和再融合
7.1.1 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
7.1.2 农村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离
7.1.3 农村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再融合
7.2 农村公共空问中的性别分工
7.3 农村公共空间中的阶层分析
7.4 农村公共空问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7.4.1 谁生产与怎么样生产
7.4.2 生产什么与为什么生产
7.5 小结
8 农村公共空间中的自反性活动
8.1 影响农民自反性的因素
8.1.1 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8.1.2 生存性智慧的发挥
8.1.3 底层的视角——弱者的武器
8.2 农民自主活动对公共空间的重塑
8.2.1 个人利益驱动下的公共性生产
8.2.2 公共空间中的自发活动
8.2.3 私人空间中的公共活动
8.3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一个微观社会的视角
9.2 无声渗透的权力
9.3 市场的枷锁
9.4 被忘记的人和没有人应该被忘记
参考文献
后记
1.1 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
1.2 多元视角下农村公共空间的分析
1.2.1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1.2.2 农村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1.2.3 公共空间的研究
1.2.4 农村公共空间的研究
1.2.5 农民的行动逻辑和草根行动研究
1.3 农村公共空问概述
1.3.1 主要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对农村发展历史的白描
2.1 A村的改革与开放
2.2 农村社会:由政治阶层社会向经济阶层社会转变
2.3 农村家庭:由凝聚性家庭向分散化家庭转变
2.4 农民身份:由社员身份向农民工身份转变
2.5 小结
3 农村消费公共空间的转型
3.1 乡村集市的变迁
3.1.1 1政策诱导下的乡村集市的变迁
3.1.2 消费习惯改变下的人际互动
3.2 小商店公共性的变迁
3.2.1 小商店消费功能的强化
3.2.2 小商店对农村未成年人的吸引
3.3 建房逻辑的转变
3.4 小结
4 农村政治公共空间的转型
4.1 农民参与政治的实践空问与制度空间不对等
4.1.1 选举的幕前与幕后
4.1.2 上访的现实逻辑与事实逻辑
4.2 农民对村庄政治的无暇关心和关心受挫
4.3 影响实践空问的因素
4.4 小结
5 农村社会公共空间的转型
5.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的发展历程
5.1.1 农民的服从式参与
5.1.2 农民的组织式参与
5.1.3 农民的自主式参与5
5.2 农村人类服务发展历史
5.2.1 政治色彩下的人类服务
5.2.2 虚设的人类服务
5.2.3 重新起步的人类服务
5.3 社会交往的商品化
5.4 小结
6 农村娱乐公共空间的转型
6.1 国家与农村娱乐文化
6.2 传统娱乐方式的改变
6.3 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
6.4 小结
7 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结构
7.1 农村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问的分离和再融合
7.1.1 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
7.1.2 农村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离
7.1.3 农村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再融合
7.2 农村公共空问中的性别分工
7.3 农村公共空间中的阶层分析
7.4 农村公共空问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7.4.1 谁生产与怎么样生产
7.4.2 生产什么与为什么生产
7.5 小结
8 农村公共空间中的自反性活动
8.1 影响农民自反性的因素
8.1.1 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8.1.2 生存性智慧的发挥
8.1.3 底层的视角——弱者的武器
8.2 农民自主活动对公共空间的重塑
8.2.1 个人利益驱动下的公共性生产
8.2.2 公共空间中的自发活动
8.2.3 私人空间中的公共活动
8.3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一个微观社会的视角
9.2 无声渗透的权力
9.3 市场的枷锁
9.4 被忘记的人和没有人应该被忘记
参考文献
后记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