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向慧
页数:201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56308804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舆情思想与制度进行了扬弃与创新。其最明显特征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国家的主人。在中国特色舆情思想与制度创新、扬弃的过程中,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政策为目标的舆情研究也随之由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本书以此为立论点,通过详细梳理与剖析我们舆情的发展演变历程,展现了我国舆情机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舆情机制更是显示出新的发展特点与旺盛的生命力,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舆情思想与制度研究,夯实中国特色舆情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作者简介
董向慧,男,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南开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智能传播、华夏传播、舆情理论、网络意识形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技术现象学视角下智能算法嵌入社会与治理研究》(22BSH001),主持完成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学术论文获《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天津日报》发表理论文章近20篇;撰写近百篇咨政报告,多篇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多次获全国及省部级优秀新闻论文奖一等奖、二等奖,获第三届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优秀论文奖,多次获天津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目录
序二
绪论
第一编 中国古代舆情思想与制度
第一章 舆情概念的思想史考察
第一节 舆情概念研究述评
第二节 舆情概念形成的三条思想脉络
第三节 舆情概念的历史语境分析
第二章 中国古代舆情思想史脉络
第一节 铭箴史诗:上古时期舆情思想史
第二节 秦汉以降的舆情思想
第三章 中国古代舆情制度衍变历程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舆情制度
第二节 秦汉以降的舆情制度
第二编 舆情概念的现代转型及民意制度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舆论、民意的概念转向
第一节 清末民国政治传播中的舆论、民意概念
第二节 政治传播中舆论、民意的概念建构
第三节 清末及民国舆情概念的话语建构
第四节 舆情概念的政治传播话语建构
第三编 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与中国特色舆情制度
第五章 党的群众路线与舆情思想
第一节 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
第二节 党的群众路线与舆情思想
第六章 中国舆情制度发展路径
第一节 舆情机制与舆情制度研究回顾
第二节 舆情制度的发展与演进路径
第七章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舆情机制的路径、逻辑与治理效能
第一节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的舆情机制建设路径
第二节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舆情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舆情机制的治理效能
第四编 中国舆情理论与新范式探析
第八章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舆情研究新范式探析
第一节 舆情研究传统范式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舆情重大变化
第三节 舆情研究的新范式探析
第九章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
第一节 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研究述评
第二节 “互动仪式链”理论下的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
第三节 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
第十章 网络舆情的情感动员逻辑——以“非虚构写作”为例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的本土化历程及新特点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在网络舆情中的情感动员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的情感动员策略与表达逻辑
第十一章 舆情支持与风险沟通
第一节 风险社会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特性与舆情要素
第三节 舆情视域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框架
第十二章 青年群体网络抗争治理
第一节 网络抗争的文献回顾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网络抗争的类型
第三节 青年群体网络抗争的政治社会化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1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