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高勇
页数:232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07348118
高清校对版pdf(带目录)
前往页尾底部查看PDF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阅读史的角度,以《新青年》作为个案,探讨读者与《新青年》相遇的方式、阅读《新青年》的心路历程、进而被《新青年》塑造的历史,即《新青年》阅读史。
作者简介
许高勇,1987年11月生,湖北应城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新闻学博士,湘潭大学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阅读史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新青年》的阅读与社会影响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五四时期报刊阅读与社会影响研究”等6项,在《新闻记者》《湘潭大学学报》《新疆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研究意义与学术回顾
二、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及重难点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上篇
第一章 早期《新青年》的传播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第一节 《新青年》与“读者群像”的建构
一、《新青年》建构“读者群像”的要素
二、《新青年》建构“读者群像”的策略
第二节 《新青年》读者群像之一:普通青年的困惑与追求
第三节 《新青年》读者群像之二:有志青年的文学革命、反孔与世界语
一、文学革命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二、反孔的理念与实践
三、国语变革与世界语的争论
第四节 《新青年》读者群像之三:知识青年与《新青年》的聚离
一、毕云程与《新青年》的互动
二、张厚载与《新青年》的互动
小结
第二章 同人时期《新青年》的阅读与“新青年”的聚合
第一节 新青年社同人与《新青年》阅读史的发生
一、钱玄同的《新青年》阅读史
二、鲁迅的《新青年》阅读史
三、刘半农的《新青年》阅读史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读者的阅读回响
一、《新青年》的区域传播
二、青年学子的阅读回响
三、文人政客的阅读效应
第三节 《新青年》“双簧信”事件与读者因应
第四节 《家》《倪焕之》中的《新青年》阅读现象与现实情境的呈现
一、《新青年》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以巴金《家》为中心的考察
二、《新青年》在乡村地区的传播——以叶圣陶《倪焕之》为例
小结
第三章 党刊时期《新青年》的阅读与“革命青年”的形成
第一节 新青年派人士的观点传播
一、陈独秀、李大钊及其受众
二、鲁迅及其受众
第二节 《新青年》阅读与青年意识的觉醒
一、青年意识的觉醒
二、《新青年》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与阅读
第三节 “革命青年”的形成
一、“革命青年”与《新青年》的阅读
二、“革命青年”的志业转变
小结
下篇
第四章 “新青年”的制造与“新知识人”的形成
第一节 制造“新青年”之一——周作人与新文化运动
一、周作人早期的报刊阅读实践与日常生活的展演
二、北京大学时期的报刊阅读实践与日常生活方式的深化
三、周作人如何借助社交网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第二节 制造“新青年”之二——应修人与新文化运动
一、1917年的报刊阅读与应修人的读报心态
二、1919年的报刊阅读与心态的转变
三、1922年、1923年的报刊阅读与心态的转变
小结
第五章 《新青年》的在地化阅读与地方新文化运动的拓展
第一节 《新青年》的在地化阅读之一:湖南
一、早期《新青年》的阅读与湖南“新青年”的形塑
二、五四时期《新青年》的阅读与湖南“五四青年”的演进
三、党刊时期《新青年》的阅读与湖南“革命青年”的形成
第二节 《新青年》的在地化阅读之二:四川
一、华阳书报流通处与新文化运动在四川地区的推广
二、“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在地化——以吴虞为例
三、“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在地化——以巴金为例
第三节 《新青年》的在地化阅读之三:浙江
一、全国书报代售处和贩卖部与浙江一师的新文化运动
二、学生的例子——杨贤江与陈范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一、选题研究意义与学术回顾
二、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及重难点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上篇
第一章 早期《新青年》的传播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第一节 《新青年》与“读者群像”的建构
一、《新青年》建构“读者群像”的要素
二、《新青年》建构“读者群像”的策略
第二节 《新青年》读者群像之一:普通青年的困惑与追求
第三节 《新青年》读者群像之二:有志青年的文学革命、反孔与世界语
一、文学革命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二、反孔的理念与实践
三、国语变革与世界语的争论
第四节 《新青年》读者群像之三:知识青年与《新青年》的聚离
一、毕云程与《新青年》的互动
二、张厚载与《新青年》的互动
小结
第二章 同人时期《新青年》的阅读与“新青年”的聚合
第一节 新青年社同人与《新青年》阅读史的发生
一、钱玄同的《新青年》阅读史
二、鲁迅的《新青年》阅读史
三、刘半农的《新青年》阅读史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读者的阅读回响
一、《新青年》的区域传播
二、青年学子的阅读回响
三、文人政客的阅读效应
第三节 《新青年》“双簧信”事件与读者因应
第四节 《家》《倪焕之》中的《新青年》阅读现象与现实情境的呈现
一、《新青年》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以巴金《家》为中心的考察
二、《新青年》在乡村地区的传播——以叶圣陶《倪焕之》为例
小结
第三章 党刊时期《新青年》的阅读与“革命青年”的形成
第一节 新青年派人士的观点传播
一、陈独秀、李大钊及其受众
二、鲁迅及其受众
第二节 《新青年》阅读与青年意识的觉醒
一、青年意识的觉醒
二、《新青年》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与阅读
第三节 “革命青年”的形成
一、“革命青年”与《新青年》的阅读
二、“革命青年”的志业转变
小结
下篇
第四章 “新青年”的制造与“新知识人”的形成
第一节 制造“新青年”之一——周作人与新文化运动
一、周作人早期的报刊阅读实践与日常生活的展演
二、北京大学时期的报刊阅读实践与日常生活方式的深化
三、周作人如何借助社交网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第二节 制造“新青年”之二——应修人与新文化运动
一、1917年的报刊阅读与应修人的读报心态
二、1919年的报刊阅读与心态的转变
三、1922年、1923年的报刊阅读与心态的转变
小结
第五章 《新青年》的在地化阅读与地方新文化运动的拓展
第一节 《新青年》的在地化阅读之一:湖南
一、早期《新青年》的阅读与湖南“新青年”的形塑
二、五四时期《新青年》的阅读与湖南“五四青年”的演进
三、党刊时期《新青年》的阅读与湖南“革命青年”的形成
第二节 《新青年》的在地化阅读之二:四川
一、华阳书报流通处与新文化运动在四川地区的推广
二、“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在地化——以吴虞为例
三、“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在地化——以巴金为例
第三节 《新青年》的在地化阅读之三:浙江
一、全国书报代售处和贩卖部与浙江一师的新文化运动
二、学生的例子——杨贤江与陈范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PDF更新中
- THE END -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zainiu.com/Wd1qk_5_12925.html